2013年5月16日星期四

三、《阿含经》

三、《阿含经》性格的认知

(一)《杂阿含经》与《中阿含经》对定慧的不同性格

导师在《性空学探源》有分探两个很重要的思想,一是《杂阿含经》的性格,一是《中阿含经》的倾向。导师说,《杂阿含经》谈了很多以观慧为所缘的三昧,像空三昧、无相三昧等,非常重视真实智慧的体悟,定也许已经融合在这裡头,或者是没有刻意的去强调;但是在《中阿含经》则不同了,《中阿含经》比较重视禅定的修学次第,以及禅定的建立,所以跟《杂阿含经》的性格迥然不同。导师说,这两种性格其实对于后代影响很大,像大乘经重视种种的深定,是继承《杂阿含经》定慧综合的风格。导师在着作中经常分析,《阿含经》的思想风格很多样性,绝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声闻佛法而已,《阿含经》隐藏着许多大乘佛法的精神,值得我们探索其间的思想渊源。

说一切有部把定慧分别的很清楚,反而忽略了真慧的禅定次第化,如不动、无所有处、空等等。如导师在《空之探究》(p.33)中说:「如修无所有正观,心着而不得解脱,就会招感无所有处报。无所有处定与天报,是在这种情形下成立的。无所有──无所有处道,修无常、苦、无我我所空,是空观的别名。无所有处定,是空观的禅定化。」意思是说:这些三昧的修学,若有正知见破除我执的话,无所有三昧就可以引导我们到解脱,反则就会招感无所有处报。这些三昧即显示出《杂阿含经》定慧综合的风格。

对于定慧分别的风格是时下许多禅法的特质,有一些系统的禅法教导说,在修定的阶段就不可以同时也想学习修观(无常、苦、无我的共相观),除非修定已修到一个基础了,才允许你进入修观。

导师提供很好的思想给我们参考,也由此我们才会体会这两类风格没有对错的问题,是根性适应的不同而已。

就如之前所谈的空三昧,明显的就是定慧综合的修法,我们不妨想想,如果修行人在行住坐卧当中都能够守护着自己的心念,不离开正念正知,且不随爱染的话,对于五欲的远离、五盖的降伏,肯定会越来越淡,我想此人虽然没有整天盘腿,但是能说他都没有定力吗?不管定力是浅是深,然其表现的却是定慧平行的发展。而此类风格在大乘佛法最为显着,也由此获知大乘三昧的渊源与《杂阿含经》定慧综合的特质,甚为一贯。

(二)四部《阿含经》的理趣判摄

导师很早就发现四部《阿含经》有不同的宗趣,于民国三十三年导师在介绍《阿含经》的时候,就懂得运用龙树的四悉檀判摄四部《阿含经》的宗趣。后来当导师看到觉音论师为四部《尼柯耶》所做的注释名称,更确切的肯定其不同的宗趣倾向。

《长部》相当于汉译的《长阿含经》,《长部注》的名称为「吉祥悦意」,可对应四悉檀之中的「世界悉檀」,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某些众生先要让他对佛的功德起爱慕心,适应众生的好乐,然后给他简单的佛法。再来,《中部注》(相当于《中阿含经》)是「破斥犹豫」,对应「对治悉檀」,比如说:贪行人该修什么对治法?要修不净观;瞋行人要修慈悲观等等。《相应部注》(《杂阿含经》)是「显扬真义」,对应「第一义悉檀」。最后,《增支部注》(《增壹阿含经》)是「满足需求」,对应「为人生善悉檀」。

导师说,其实四部《阿含经》都有不同的偏重,所以,我们若要瞭解佛法最深奥的道理,则须读《杂阿含经》,《杂阿含经》即显扬真义,谈最多戒定慧的地方。当然,导师也有交代,《杂阿含经》裡头也还可以再分四悉檀,绝非单一偏重的特质而已。这些大方向的认知,对深入《阿含经》或掌握整部经的宗趣相当有帮助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