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

二、《阿含经》

(二)二谛并重,才能阐述佛教心髓

导师在《中观论颂讲记》提到:《中论》虽谈二谛,但还是重于胜义。所以,若不读《阿含经》与毘昙,可能有忽略法住智的危险。大乘经或者空相应经着重在谈空,《阿含经》跟毘昙比较大的篇幅在谈缘起中道。因此,若能从《阿含经》和毘昙建立稳固的(缘起中道)基础,能够掌握好法住智的正见,进一步才来解读性空,这就不会产生偏失,而且对于二谛的整体思想更能通达无碍。

二、《阿含经》的相关整理(举道阶整理为例)

什么叫道阶的整理?很多初学者读《阿含经》,无论读五蕴相应、六处或缘起相应等,各别的内容都说可以解脱,到底要依哪一个方法来修呢?导师从这些随机散说的经典裡头,看出修证有先后必然的因果关係。

《阿含经》是佛陀对众生不同的教法,随机散说,想修禅定的众生,佛就跟他讲禅定;想修戒学或慧学,佛就跟他讲这些;由此,导师归纳出修学的次第不外乎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。不管我们要修念佛法门,或其他法门都好,当中绝不能缺少这些内容,因为修道有先后及必然的因果关係,且次第增上。

在导师归纳的三种次第中的第一种,就是《中阿含•习相应品》的次第,一个通于在家和出家的修学次第。在家的修学次第是从亲近善士、多闻正法开始。出家众大部分都从定慧开始,或是修学止观的次第开始。这就是导师对于道阶的整理,提供初学者修学的依据。瞭解了这些道阶的大方向后,我们就可以检视自己哪一部分尚未发心落实的,就要起步去修学了。

身为佛教徒,如果只有皈依,没有持五戒,实只能称为名字佛教徒。真正的佛教徒除了皈依,还要落实持守五戒,才是名副其实的佛弟子,因为这才能表示有把佛法落实与次第履行的意愿──开始进入道阶。导师整理的这几种道阶,值得我们用心参考与省思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