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示标签为“佛法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佛法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14年5月6日星期二

在意

无论如何,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,
赞颂你具足功德或是讥嘲过失,
也不要太过在意。
因为,即使是功德圆满的释迦牟尼佛,
也有人觉得他具足过失。
因此,不论做什么事,不论别人如何看待,
自己也不要随风摆动,这才是我们所要守持的心态。

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

独自


Posted by Picasa

拥有健康、抛弃嫉妒、战胜自己、脚踏实地。
这样便不会有烦恼,不会疾病滋生。
人的疾病,既有病理方面,也有心理方面的,
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。
心理上有了承受逆境的能力,有了病,也能正确对待,
坦然处之,变有病为无病。

佛:“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”你种什么样的因,就获得什么样的果。
与其在不幸时怨天尤人倒不如多想想因果。
这因果律是如此精准而严密,不会有任何谬误和疏失,
也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去效力,更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有所遗漏,
就如同一首偈所说的: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聚时,果报还自受。

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

回向


Posted by Picasa
§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?

佛教确切相信,自己所修的功德,可以回向给他人。

所谓回向,就是从自己的方面,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,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,
这在上面一节中已经大略说过。
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;
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(如镜或金属体)的折射,
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,室内的黑暗处,
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,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。

同时,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,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,
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:一盏灯,可以点燃许多灯,
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,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。

因此,凡是正信的佛教徒,每做一桩功德,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,
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。

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

而已


Posted by Picasa所謂的福報與業障, 只是一念之差, 端看自己如何用心而已。
當逆境來臨時, 只要能夠保持慈悲心與菩提心,
懂得轉化念頭, 所謂的障礙或逆境, 也就不攻自破了

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

隨喜流通

星雲法師語錄
遇事三寶: 面對、處理、放下。
處世三寶: 謙虛、禮貌、贊歎。
教養三寶: 安靜、慈祥、沉穩。
說話三寶: 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。...
家庭三寶: 喜歡、幽默、體貼。
飲食三寶: 均衡、節制、感恩。
健康三寶: 步行、少欲、氣和。
學習三寶: 諦聽、信受、奉行。
交友三寶: 誠信、正直、謙卑。
人心三寶: 真實、善良、寬容。

歡迎轉貼,隨喜流通!
廣結法緣,功德無量!

 


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

佛子

 佛子…

真正的佛弟子,不是念珠的收藏家,不是各大寺廟的旅行家
不是佛經念誦者,禪修愛好者,佛教史,經論,造像的研究者,
素食小資主義者,避世的隱居者,俗世的慈善家。

而是心相續訓練者,因果敬畏者,輪迴厭倦者,
菩提心踐行者,萬緣放下自在者,無我空性修行者。


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

放下它


Posted by Picasa魔高一丈的小鸟
  1. 当你遇到烦恼,只须看着它,放下它,就超越过去了。
    别留恋已经历过的烦恼,也别预期尚未出现的困难。
    专注于现在,一切皆在变化当中,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它。
    当修行自然涌现时,心灵就会趋于它原有的和谐状态,一切境界都将只是生起和消失

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

仁慈

仁慈可以化解危機
仁慈可以抹去嬌謾
仁慈懂得佈施不再貪婪
仁慈讓內心知足與平靜
仁慈是證明生命存在的真正價值
有仁慈的心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~

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

飛鳥

福与慧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,或鸟的一双翅膀,
福慧一定要并行。如果只是种福而缺乏智慧,
他所修的福很可能对社会无益,所以修福一定要有智慧来指导。
修慧的人如果不修福报,就等于「锦衣夜行」
-穿着一身高贵漂亮的衣服在黑夜裡行走;
而且如果有智慧,却不把自己的智慧拿来利益他人,
便是孤芳自赏,这样的智慧等于没有智慧。
所以,佛教重视的是福慧双修

2013年8月9日星期五

「根本智」

佛法特別重視「明白道理」,我們雖然修習聖道,
但是若不明白「我空」的道理,你就很容易退轉,
修行就一直是進進退退的。
那個真實的、安穩的家你還沒有真正找到,
可能一個逆境來,就讓你回到原點,
但是有了「我空」的真理,那可就不一樣了,
修行就不容易退轉了。
佛法我空的真理就是「根本智」


2013年8月7日星期三

七月

习俗阴历七月,祭供祖先,或念经诵咒,
以求超度,照佛家论,久亡之祖先,说不定已作人天,
或为畜生。岂不枉费心机?
盂兰盆经,七月十五为佛欢喜日,僧自恣日,
是日供养三宝,可超七世父母。
俗以七月祭祖,乃其讹误。
倘祖尚在鬼道,或可来享,
在天人畜三道,祭则无益。
若念经诵咒,依法出于至诚,自必感格,
能由下而超上,与徒设祭供不同也。





2013年8月5日星期一

不了解

不了解佛教的人,到寺裡去看见礼佛、念经、拜忏,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,不明白其中的真义,就说这些都是迷信。这裡面问题很多,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:

一、礼佛

(一)礼拜佛菩萨的意义

入寺拜佛,拿香、花、灯烛来供佛。西洋神教徒,说我们是拜偶像,是迷信。

其实,佛是我们的教主,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;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。这是我们的皈依处,是我们的领导者。尊重佛菩萨,当然要有所表示,好像恭敬父母,必须有礼貌一样。

佛在世的时候,没有问题,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,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;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,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,不得不用纸画、泥塑、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,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。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,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,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。

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,要怎样表示尊敬呢?用颜色的布做成国旗,当升旗的时候,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,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?天主教也有像;基督教虽没有神像,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念的对象,有的还跪下祷告,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?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,只是西洋神教徒对我们恶意的破坏。

(二)供养香花灯烛,表示虔敬,亦表示学习佛的清净光明

至于香花灯烛呢?佛在世时,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,「灯烛」是表示光明,「香花」是表示芬香清洁。信佛礼佛,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敬虔,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。

并不是献花烧香,使佛得闻香味,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。西洋宗教,尤其是天主教,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?这本来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。

礼佛要恭敬虔诚;礼佛的时候,要观想为真正的佛。如果一面拜,一面想东想西,或者讲话,那是大不敬,失掉了礼佛的意义。

二、礼忏

佛教徒每礼忏诵经,异教徒及非宗教者,也常常误以为迷信。

不知道,「忏」,印度话叫「忏摩」,是自己作错了以后,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。因为一个人,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,谁都做过种种错事,犯有种种罪恶,留下招引苦难,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。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,所以在佛菩萨前,众僧前,承认自己的错误,以消除自己的业障。

佛法中有礼忏的法门,这等于耶教的悔改,在宗教的进修上,是非常重要的。忏悔要自己忏,内心真切的忏,才合乎佛教的意思。

一般人不会忏悔,要怎么办呢?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,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,口诵心思,也就知道裡面的意义,忏悔自己的罪业了。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礼佛,求佛菩萨慈悲加护,承认自己的错误,知道杀生、偷盗、邪淫等的不是,一心发愿悔往修来。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,教我们忏悔的仪轨(耶教也有耶稣示範的祷告文),但主要还是要从心裡发出真切的悔改心。

有些人,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诵,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;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,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。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,为要藉三宝的恩威,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,也请出家人来礼忏,以求亡者的超昇。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,为了舖排门面,为了民间风俗,只是费几个钱,请几位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,而自己或不信佛法,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,那是失掉礼忏的意义了。

佛教到了后来,忏悔的意义模煳了。学佛的自己不忏,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,弄得出家人为佛事忙,今天为这家礼忏,明天为那家做功德。有的寺院,天天以做佛事为唯一事业,出家的主要事业,放弃不管,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。

所以,忏悔主要是自己,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,甚至是一小时的忏悔,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,作几天佛事的功德。了解这个道理,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,那么自己为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,因为血缘相通,关係密切的缘故。不要把礼忏,做功德,当作出家人的职业,这不但毫无好处,只有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。

2013年8月3日星期六

混為一談

絕對不要把【知識】與【智慧】混為一談。
【知識】是用「學」的,
【智慧】是用「悟」的。
【知識】只能令人快樂一時,
【智慧】可以令人一生快樂。
【知識】可以幫助您謀生,
【智慧】可以令您不枉此生。

2013年8月1日星期四

『追求』




合乎因果的追求

非分的贪求一定会带来痛苦。即使求到了,也像是举债借来的,
借的愈多,将来要还的就愈多,现在的快乐就是将来的苦果。
所以,如果不好好地努力培福、奉献,罪过是很大的,
将来要承受的因果责任难以想像,也许来世做牛做马都还不起。

其实,人如果想求福报就要先努力培福,
如果不培福,而光是享福,就等于是欠债,就像向他人借款一样。
所以,一个人该拥有多少就拥有多少,
没有人能够平白无故地赚到钱、得到富贵。如果真能不劳而获,
将来可能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。

站在佛法的立场,一般人求学、求职、求富贵都是应该的,
但我们的追求应该要合理,而且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作为代价。
其次,要明白权利、义务和责任的关係是并行的,
我们如果要求福,就要先培福;
要享受权利,就要先尽义务,这就是因果。
只有合乎因果道理的追求,才是最好、最可靠的,
否则就是贪求,即使勉强得到了,祸患也会跟着来。

所以,我们要用「求愿」的方法,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奉献,
切勿用「贪求」、迷信的方法,否则会得不偿失。

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

抗拒

戒不是一般的善行,是經父母師友的啟發,或從自身處世中引發出來。
內心一度的感動、激發,性善力(潛在的)生起,
有勇於為善,抗拒罪惡的力量。如遇到犯罪的因緣,
內心會(不自覺的)發出抗拒的力量。


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

乐到苦




【追求快乐是起点,不是目的】

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人生有苦,包括:生、老、病、死,
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,以及五蕴炽盛等,总称为「八苦」。
苦是人生的事实,不过正因为有苦,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。

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,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乐,而是满足欲望,
例如对食物、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满足,一旦欲望得到满足,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。
因此,「快乐」和「欲望」两者间有绝对的关係。
在物质上追求快乐、满足,应该是现代人共同的倾向,
否则物质文明不会发展得那么快。可是,在追求快乐的同时,
不禁令人怀疑,我们所追求的快乐,是不是可靠?能不能维持长久?

适可而止的欲望,本来是无可厚非的,但是如果不合理、
无止尽地追求欲望,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痛苦。
所以,人们表面上在追寻快乐,事实上却也在追寻痛苦,
因为所追求的快乐,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,而且快乐不会是永久的真实,
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,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幻影。
而且,享受快乐之后,又会回到痛苦的原点。
所以,人生不过是从苦到乐、从乐到苦,一个永不间断的循环而已。
只是人们自我安慰,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乐,结果却永远陷于痛苦之中。

可是,修行的目的并不单只为了自己追求快乐,
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远离痛苦、
得到快乐。如果仅以追求快乐做为人生的目标,
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而有所偏差,
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地带来痛苦。
因此,追求快乐只能说是一个起点,是人类共同的希望,
不能误以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,
否则,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快乐,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痛苦。
而且以佛教的立场而言,应该要有「不为一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」的精神,
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,你才会真正的离苦得乐。

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

4 人生佛教

这四种,大概言之,通常五乘中之人乘,即此中第一人生改善;天乘即通第二后世增胜;
至于二乘,则综合前二加上生死解脱之第三种;大乘又可综合前三而加上第四法界圆明。
不过中国向来所重,大概为偏重于此中第二及第三,即浅近的求后世胜进,
高尚的求生死解脱。向来佛法缘此以为目的,则更于修道之方便法门,
综合之而有如净土宗密宗等,此为向来流传之佛法也。

然今之所讲人生佛教,为对治向来偏重于如上二者,故特重于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圆明。
换言之,今之人生佛教,侧重于人生之改善,特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。即于此上,消极的则对治佛法向来之流弊;积极的则依人生之改善而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。此中自亦含摄后世胜进与生死解脱,故第二第三,亦即融摄其中。故人生佛教云者,即为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机之佛教也。
(《太虚大师全书 第二编 五乘共学》,p.217~p.222)

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

3 人生佛教

三、人生佛教之目的及其效果 就依佛法发心预期说,即为目的;
就修行成功说,即为效果。此其效果,可略分为四:一、人生改善:
一般佛经皆说到此义,即人民五戒之行,轮王十善之化。
改善人间,即是目的;人生改善成功,即是效果。
二、后世增胜:依业果流转而修行者,每希望后世增胜,即希望将来比现在之人作得好。
过去有句话:「山中无衲子,朝中无宰相」,此为基于后世增胜为目的之修道观,
信佛人多是如此。唯此并不限于人间,乃可由人增进而至于欲色无色等天。
三、生死解脱:此因看到后世增胜仍不免于三界轮迴,若不修到生死澈底之解脱,终必流转;依于此种目的所获得之效果,即为罗汉。
四、法界圆明:此为大乘特有者,二乘圣者虽了生死,然有所知障,不知一切法实相;
纵略知法空,亦不究竟,故于一切法不能圆满通达而仍有障碍。
此即二乘未得法界圆明之缺点,亦即菩萨成佛之特点也。
法界,即一切法;圆明,即离了所知障所成之智。
此智即一切种智,或无上菩提,或妙觉佛果。
復次、法界者,即是法华所谓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」;
圆明者,亦即所谓「佛之知见」。如是大乘以通达法界为目的而圆满明证后,
即为大乘特有之效果。

2013年7月21日星期日

2 佛教人生

二 何谓人生 「人生」一词,消极方面为针对向来佛法之流弊,人生亦可说「生人」。
向来之佛法,可分为「死的佛教」与「鬼的佛教」。
向来学佛法的,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,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,这并非佛法的真义,
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变罢了。
还有说:佛法重在离开人世的精神;但死后不灭的精神,具体的说即为灵魂,
更具体的说,则为神鬼。
由此,有些信佛者竟希望死后要做个享福的鬼,如上海某居士说「学佛法先要明鬼」,
故即为鬼本位论。然吾人以为若要死得好,只要生得好;若要作好鬼,只要作好人,
所以与其重「死鬼」,不如重「人生」。
何以言之?因为人和鬼,都是众生,至于死,特为生之变化耳。
我们现在是众生中之人,即应依人生去作,去了解;了解此生,
作好此人,而了死了鬼亦自在其中,此所以对向来死鬼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。
此似与孔子所谓『未知生焉知死。未知人焉知鬼』之义相混,然此犹是消极的方面,
还有积极方面的意义,就不限于儒家所讲的了。
因为我们要把人生扩大起来,人只是众生之一类,在人言人,即以代表众生;
因为现在居于人类,故今切近一点来讲人,亦即是讲一切众生。
而一切众生,有惑业流转的六道凡夫,有了脱生死证得涅槃的二乘圣人,
也有觉悟向上而不退转的菩萨,还有福智圆满的佛陀;
故人即众生──轮迴六道的为苦缚众生,二乘为超苦众生,菩萨为觉悟众生,佛陀为究竟众生。
所以这里所说的人,迵不同儒家狭义之人。
生者,所谓生之缘起,生之变易,生之转化等,皆包括于佛法之「生」义中。
讲到生之缘起,即缘起而有生,是即生而无生之因缘本空义,更有无生而生之妙生义,
则断非儒家之生义所能及也。
由此说来,所谓死,实即生之一部分;我们要能了生,才能了死。
相反的,若只了死,非唯不能了生,而且也不能了死。
所以,基于上述之消极意义,既可革除向来佛教之弊习,改善现实人生;而由扩大之积极意义,尤能由人生以通达一切众生法界,缘生无生、无生妙生之真义,此为据理发挥应机宣扬之人生佛教真义,学佛法者先应对此有正确认识。


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

人生佛教

一、人生佛教之意趣 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,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。
同时,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,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;前者是契理的,后者亦兼契机的,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。

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,佛在世时佛为法本,一切皆依佛说;佛灭度后,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,始有佛教。
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,古译为「法归」,即一切佛法的匯归。
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,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,不能见佛法的真相,于是龙树起而破斥,抉择各派,以般若义造大智度论、中论等,为第二次之综合整理。
自后学人又以不得其中真义而起纷争,至八九百年无着菩萨又以瑜伽论等为第三次之综合整理。此为印度佛法流传之情形。
然此后大小乘之纷争,仍日盛不已,因再无综合之研究及全面之整理者,故渐由纷争而至于灭亡。
至佛法流传之地,则锡兰有佛音之综合整理,中国有天台智者、贤首法藏等之综合整理,西藏则有着菩提道次第论之宗喀巴为之综合整理,此皆一方根据佛法真理,一方适应时代机宜,以综合整理而能昌行一方域者也。
时至今日,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,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,综合而整理之,故有「人生佛教」之集说。学佛法的人,读尽千经万论,若不深解人生佛教,也等于「买椟还珠」!